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悲情的英雄,胜得酣畅,败得也磊落,宁死也不愿过江苟且。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其《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历史上也有人对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行为,而提出委婉的批评。唐朝诗人杜牧,在其《题乌江亭》中就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长也曾对项羽说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那么,假使项羽过江东,是否真得能称王於江东,而东山再起呢?其实,项羽并不具备称王江东的条件。

  首先,彼时的江东也即后世的江南,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吴、越之地。至战国后期,吴、越之地才渐渐归楚。但是,楚人的主体力量却并不在江东,而在江淮(在历史上,被称为江西)之间。自楚国频频遭受秦国侵扰之后,楚人的主体族群被迫一直向东迁徙,先徙都於陈(今河南淮阳),后徙都於寿春(今安徽寿春)。而至楚汉之际,楚人的主体族群已与当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故而,江淮地区也被称为淮楚。

元朝末年,起身於江淮的朱元璋最终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并定都於应天(南京)。其时就有文人作诗道:马上短衣皆客,城中高髻半人。

  至今,江淮(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仍是泾渭分明。吴、越之地,虽已归楚,但楚人在吴、越之地的根基并不深厚。项羽乃是楚人(今江苏宿迁),并非吴、越土著,其在吴、越之地的根基不可能深厚。

  项羽虽起兵於江东,但发展壮大却是在江淮。而项羽麾下的重要将领,如龙且、英布、钟离眜、季布、范增,也都是楚人,而非吴、越之人。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但项羽东归故乡,并没有回江东,而是都於彭城,皆说明项羽只是曾经客居避难於江东而已。跟随项梁、项羽叔侄起兵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实则上就是项燕兵败身死之后的楚军残部力量。

再则,

从史籍记载来看,吴、越土著力量不但不是项羽起兵力量的主要构成,而且与项羽的矛盾很大。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鄱君率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

吴芮(

吴、越在文化上同源,语言、风俗相似。故百越虽亦起兵抗秦,却归属应为吴国之后统领,而并没有归属项氏的楚军。再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当是之时,项羽汉击项籍,无诸、摇。

  无诸与摇,是句践的后裔子孙,率领两支越人力量,跟从诸侯灭秦。因项羽主盟、分封诸侯,没有被分封为王,而怨恨项羽。在楚汉相争之时,帮助刘邦攻击项羽。而楚人在江东力量,亦基本上跟随项梁、项羽起兵抗秦而去了,就更难在吴、越之地与吴、越土著势力争衡称王了。

  第三,天下思定、项羽已很再有作为。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而云集响应,起义便如烈火烹油般而在全天下蔓延起来,皆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而今,暴秦统治已被推翻,套在天下百姓身上的枷锁已被打开。故而,不但天下百姓希望早日安定下来。就连当初跟随项羽入关破秦的各诸侯将相,也失去跟随项羽再战的动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