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历史纪年 > 清朝纪年 > 公元1842年历史年表

公元1842年历史年表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8_3副本.jpg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中国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2年大事记


魏源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3月,奕经率军反攻宁波、镇海失败。

3月9日——朱塞佩·威尔第的著名歌剧《拿布果》于米兰史卡拉歌剧院首演。

5月2日——第二次英国宪章运动高潮。

5月,英军攻陷乍浦。

6月,英军占领吴淞、宝山,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

7月21日——英军占领镇江,副都统海龄自尽。

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8月29日——清政府派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下关江面的军舰“汉华丽”号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10月4日——墨西哥成立共和国。


出生


中国

1月20日——丁墉,广西临桂人。

2月14日——黄思永,近代官员。(1914年逝世)

5月17日——爱新觉罗·崇宽,字厚庵,清宗室,镶蓝旗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主事,二十五年官至盛京礼部侍郎。卒于任。(1901年逝世)

7月12日——吕海寰,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1927年逝世)

7月19日——喜塔腊·堃岫,满洲正白旗人,晚清官员。(1917年逝世)

8月6日——王先谦,清末学者。(1917年逝世)

9月2日——赫舍里·英煦,镶黄旗满洲人。同治十年 (1871) 进士,改庶吉士,光绪十三年(1887)官至盛京刑部侍郎,至二十五年解职。

9月19日——冯金鉴,字心兰,浙江桐乡人,清代官吏。光绪二年 (1876) 进士。兼通医术,善治白喉,1893年其子患白喉,施以家传白喉吹药方治之,获愈。同年将 《白喉吹药方》 刊布于世。(1918年逝世)

10月27日——王鹏寿,字友松,顺天大兴人。

11月9日——徐士佳,江苏江阴人,晚清官员。

11月16日——土默特·立山,字豫甫,蒙古正黄旗人,清朝大臣。(1900年逝世)

12月2日——沈守廉,浙江海盐人,孔教会发起人。(1923年逝世)

外国

9月20日——詹姆斯·杜瓦,苏格兰物理学家,化学家,发明家。(1923年逝世)

11月12日——瑞利,英国物理学家。(1919年逝世)


逝世


中国

1月21日——陈起诗,清代文人。(1795年出生)

2月20日——卢毓嵩,清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字 豫生,号立峰。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授户部主 事。道光十三年(1833)拣发东河工次,历任户部仓监 督,迁员外郎、郎中。二十一年考选陕西道监察御史,分校 礼闱,得名士龙启瑞等。与彭蕴章为姻旧好友。能诗,工于文章。(1780年出生)

2月22日——张岳崧,清代官员、书画家,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1773年出生)

2月25日——王玮庆,诸城巴山人,清嘉道时期大臣,文士。(1778年出生)

3月15日——朱贵,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人,是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1778年出生)

4月27日——戴道峻,浙江钱塘人,戴熙之父。(1780年出生)

5月4日——王景章,字星甫,号睢园。浙江嵊县人。嘉庆十三年举人,官郴州知州,候选知府。善篆隶。(1784年出生)

6月8日——王鼎,道光朝大学士。(1768年出生)

6月16日——陈化成,抗英名将。(1776年出生)

7月17日——瞿中溶,清代篆刻家、书画家。(1769年出生)

7月26日——郭络罗·海龄,鸦片战争时期守卫镇江、抗英著名将领。

8月6日——常增,江苏泰州拔贡生。(1788年出生)

8月8日——黄承吉,清代江苏江都人,字谦牧,号春谷。(1771年出生)

9月25日——彭永思,字位存,号两峰。湖南长沙人。嘉庆十四年 (1809),以恩科进士授楚雄知县。在 楚雄5年,关心民间疾苦,秉公办案,大力推广桔槔汲水 灌溉农田,鼓励垦荒,捐俸开办书院,亲自讲学,培养人 才。累官署大姚、广通等州、户部员外郎。为官刚直不阿,号称循吏。著有《平庄小广古文存》等。(1771年出生)

10月23日——李宣范,字君式,号萼村,安徽宣城人,清朝官员。(1775年出生)

12月29日——曹应旭,字晋之,号米庵,又号箨园。浙江嘉善人。曹焜仲子。附监生,历官济宁州同。工诗善画。著有《箨园诗草》、《澹庐消夏录》。(1766年出生)

外国

3月23日——司汤达,法国作家。(1783年出生)


历史纪事


《南京条约》签订

1842年6月,英国由印度增派的援军抵达中国沿海后,璞鼎查率领的英军避实击虚,发动"扬子江战役"。6月16日,英军攻占吴淞;6月19日,英军占领上海;7月21日,攻陷镇江。 [1] 道光二十二年(1842)农历六月底,英国军舰开至南京下关江面,陈兵南京城下,清廷彻底屈服。8月29日(七月二十四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结束鸦片战争的中英《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 )。共十三款。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开放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商寄居贸易,英国可派驻领事等官;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其中烟价六百万元,商欠三百万元,军费一千二百万元;协定海关税则,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外还规定有取消行商制、以往因为英国效劳而被监禁者免罪“加恩释放”等条款。八月初二,道光帝批准了《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创了外国殖民者以条约形式使其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掠夺“合法化”的先例。从此,古老东方帝国的大门被西方殖民者的大炮轰开了,各国侵略者接踵而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广州火烧英商馆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六,广州爆发火烧英国商馆事件。起因为英国水手强买中国小贩水果不给钱,反用刀将该小贩砍伤,引起当地市民愤怒,群起痛斥英人。英人逃入商馆,关闭大门,从楼上用砖瓦投打群众。当天夜晚,广州市民放火烧了英国商馆,并“齐呼杀贼”。清朝官府闻讯,带兵赶来救火,也被愤怒的群众用飞石击退。事后,英军头目璞鼎查向清政府发出威胁,扬言要以武力解决,英国商人也一口咬定说这次事件是早有预谋,小贩同水手的纠纷只是导火线而已。清朝政府害怕英国侵略者,竟然杀害了十名无辜群众,赔偿商馆损失二十六万七千元,才将此事平定。广州人民发起反英军入城斗争 道光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1842-1849),广州人民自发掀起反对英国侵略者进入广州城的斗争。照例,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向居广州城外洋馆。道光二十二年九月,英国代表璞鼎查与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谈判五口通商章程时,曲解《南京条约》,无理要求进入广州城,因广州人民坚决反对而未能实现。次年六月,广州开市,英国再次要求入城贸易和租地建屋。主持广州社学的士绅何有书上书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指出“各县联络千有余乡,团练义民十余万众”,皆反对英人入城。耆英迫于人民压力,通知英人暂缓入城。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乘捕船驶入珠江,援福州已准英人入城例,胁迫耆英与广东巡抚联名发布告示,准许英人入城,广州知府刘浔且与英人入城日期。广州群众痛骂官府,撕毁告示,张贴揭贴,约以英人入城之日,闭城起事,“先杀勾通卖国之奸官,然后与鬼子决战”,十二月十七日,数千群众拥入府衙,焚毁朝珠公服,知府刘浔跳墙逃走。社学又贴出揭贴,约期攻打城外洋馆。耆英乃于十九日再出告示,拒绝英人入城,并将刘浔撤职。德庇时也被迫退回香港。

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八日,德庇时又以佛山居民殴击英兵为借口,率兵船二十余只,士兵千余名偷袭虎门,闯入内河,炮击广州,提出包括广州入城在内的七项要求,限八小时答复。耆英既怕英人,又惧民变,决定“凡所要求皆许之,惟入城一事,约在两年以后。”道光二十八年,徐广缙接任两广总督,文翰继任英国公使。道光二十九年正月,文翰以两年之期已到,要求践约入城。徐广缙支吾其词,未敢冒然答应。文翰派兵舰闯入省河,并以“助兵弹压”、北上“询问”、“阻运”截漕等相威胁。徐广缙上奏朝廷请求,道光帝答以“只得暂入,不得常住”等含糊之词。广州人民闻知,坚决反对。从正月至三月,市区置栅栏,城乡义勇户户出兵,人数竟达十几万人,加紧操练,准备随时痛击侵略者。徐广缙见民心不可侮,乃照会文翰,拒绝其入城要求。文翰慑于广州人民的反抗威力,命兵舰退出珠江,并于三月十九日复照徐广缙,放弃入城要求。持续七年之久的广州反入城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文化纪事


《圣武记》刊行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魏源写成《圣武记》并刊行。全书十四卷。魏源目睹林则徐被诬革职,痛恨庸臣误国,侵略者肆虐行凶,遂发愤而著此书。书中记述了清王朝自开国至道光年间一系列重大军事活动,颂扬盛世武功,推求盛衰之理,筹划海防之策及练兵筹饷之道,以激励道光帝“延天下之人材”。“饬天下之人心”,发愤图强,重振国威。进而指出,朝廷若能以外夷之长技而御之,官无不材,境无废令,则又“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侮!”充分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海国图志》刊行 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所著《海国图志》刊行。初刊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为六十卷,咸丰二年(1852)又增为一百卷。此书是魏源根据林则徐《四洲志》等译稿为基础,搜集了从明末开始到道光年间西方人所写有关世界史地的著作、舆图、科技资料,中国历代史志及近人研究西方情况的著作,以及他本人在宁波、姚莹在台湾审讯英俘的口供等,写成的一部介绍各国地理、历史以及部分科技知识,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探求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重要著作。书中热情歌颂了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业绩,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愚昧无知,主张避敌所长,攻敌所短,不与其于海上交锋,而在内河严密布防,诱敌深入,再予以堵截歼灭。特别是深入批判了统治者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建议在广东建设造船厂、火器局各一个,聘请西方技师传授技术,选送中国工匠学习制造,以及建立新式海军等等。另外,魏源在书中还提醒人们警惕“鄂罗斯兼并西北”。所有这些看法、建议等充分显示了魏源所具有的远见卓识。


杂谭逸事


湖北钟人杰起义

 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湖北崇阳县发生钟人杰等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钟人杰为崇阳县秀才,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因反对地方官横征暴敛,曾聚众抗粮。照清律,凡聚众四、五十人发动抗粮,为首者“斩立决”,协从者“绞监候”。崇阳县知县下令逮捕钟人杰、汪敦族二人。当地农民激于义愤,劫狱救人,酿成巨案。清政府闻知,派人前往查办,钟人杰等发起大规模请愿活动,并肉袒自首,表示无意反抗朝廷,只请官府主持公道。但清政府坚持“剿灭”,终于官逼民反,激起反清武装起义。钟人杰与陈宝铭、汪敦族等聚众三千,攻占崇阳、通城,杀死知县,钟人杰自称“钟勤王”,竖起都督大元帅旗帜,分设知县、千总等官,并开仓济民。起义军发展迅速,人数增加至一万余人,收取乡间钢铁制造兵器,攻克通山,围攻蒲圻,武昌、汉口纷纷戒严。道光帝急令湖南、江西两省严密防堵,着湖广总督裕泰调湖北兵五千余人、陕甘兵二千余前往镇压。起义军被地方士绅诱出城外,遭官军围困,虽奋起抗击,终遭败绩。正月二十八日崇阳城破,起义被镇压,钟人杰被俘。当年五月在北京遇害。马宗禹起义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捻党马宗禹在江苏徐州府萧县一带发动反清起义,夺取清军马匹兵器,击伤清军把总及兵役多人。十月,马宗禹与纵江、李兆阳等复率捻党在安徽毫州起事,转战开苏、皖、豫三省交界处。清廷令苏、皖、豫三省督抚“督率兵勇、四路兜擒”。十一月,马宗禹被捕,起义失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公元1842年历史年表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