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历史故事 > 未解之谜 > 七宗珍稀文物之谜

七宗珍稀文物之谜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人们已是非常熟悉,可唐朝寒山寺的古钟早已不知了去向;上海博物馆收藏着西汉一面非常神奇的透光镜,其透光奥秘何在?还有陕河铜人、经络铜人、周王九鼎的下落又在何处?


寒山寺古钟去向之谜

寒山寺以钟传名,到此游览的游客都想亲眼目睹一下张继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古钟。但现在寺中所悬的是清人陈夔龙所铸的铁钟和日本人所铸的一口铜钟,不但唐代张继诗中的唐钟早已不存在,就连明代所铸的铜钟也不知去向。


唐钟早已失传,明代本寂禅师重铸了一口巨钟,唐寅《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载颇详。此钟声音洪亮,声闻十里,但此钟也已下落不明。一种传说认为,已流入日本。日本人士在国内访遍名刹古寺未获此钟,便发起募捐,精工铸成青铜奶头钟两口,一口送至中国寒山寺,至今完好;一口则悬在日本馆山寺,并铭文其上:“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钟声,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当闻寺钟传入我帮(邦),今失所在,乃将新铸一钟齐往悬之。”由此掀起轩然大波,纷传日本浪人盗钟。


康有为七绝言及此事:“钟声已渡海洋东,冷寂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以此康氏题诗,很难作定论,古钟现在何处仍是一个谜。


陕河铜人下落之谜

铜人即铜铸人像,也叫 “金人”。李白在《古风》中云:“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收兵铸金人”是指秦统一中国后第二年,秦始皇下令把全国的武器集中到皇城咸阳,铸成12个大铜人,每个铜人重24万斤,并置于宫廷之内。


后来这12 个铜人命运如何呢?秦亡后,到了西汉时移铜人至长安城的长乐宫门前。东汉末年,董卓把其中九个销毁,铸成铜钱,即《水经注》中的“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的记叙。其余三个迁至长安城。东晋后,有人把铜人运到邺城。后来前秦的秦王苻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符坚乱,百姓推至陕北河中”。以后古籍均未谈及丢在陕河中的铜人。因此,陕河铜人的下落也成了一个谜。


经络铜人下落之谜

几千年来,小小的银针不知使多少人起死回生,然而它的基础理论——经络学说则被人们怀疑不已,甚至有些每天运用它的针灸师也怀疑。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世界第一部医学巨着《黄帝内经》就对经络走行有了详细的描述,从那时起,我们的祖先把经络奉为至宝。


1026年,古代着名医学家王唯一发现针灸着作中有关脑穴的位置和说法与实际有很大偏差,于是千方百计想铸造几具铜人作教具以统一脑穴部位和说法,并写出了一部解说的书《铜人脑穴针灸图经》,次年,终于铸成两具铜人。如今,一具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掠走,至今还在日本,作为他们国家的国宝珍藏,另一具则不知去向。


周王九鼎下落之谜

《说文解字》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可见鼎是远古时代的炊具,相当于现代的锅。其形状大多是圆腹三足两耳,也有四足方鼎。到了奴隶社会,青铜器被赋予特殊含义,已不再是单纯的古代炊具,而是作为宴会或祭祀的“国家重器”,成了权力的象征。《史记》记载,西周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较低的士用三鼎。因此,九鼎成了至高无上王权的象征。


公元前604年,楚庄王在出征途中,故意把军队部署在周都洛阳附近,举行检阅以示力量。当时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问,楚王乘机向王孙满询问周国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大有夺取周室王权之意。这种侮辱行为触怒了王孙满,他毫不客气地回答说,周室虽衰,但天命未改,鼎的大小及轻重,你绝不该过问。秦昭王灭周第二年 (公元前255年),把九鼎迁出洛阳,沉于彭城泗水。秦始皇二十八年,还曾派人打捞,终未获得。周王的九鼎去向也成了一个谜。


桌子山岩画之谜

位于内蒙古乌海市境内的桌子山岩画群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专家鉴定,它的制作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6000年以上。据已发现的五处100余幅较清晰的画面来看,其内容多为人面像、动物图像以及狩猎图。


其中有一幅一米见方的图画,左侧是一高大雄壮的男子,右侧是一较矮而苗条的女子,中间是两个小孩,四个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形成一个完整的家庭。新石器时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家庭中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像这样一张画,明确了以男子为家庭主体的原始家庭形式,无疑是对社会发展史理论的挑战,也是一个待解之谜。


桌子山岩画之谜还在于它的制作工艺。其一,凹式笔划的边缘突起,犹如用烧红的铁棒在蜡板上作画。其二,无形笔迹。古人在坚硬的石灰岩上作画,并在工艺上出现以上两种特点,令专家们大惑不解。


景山佛像之谜

1987年1月14日,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地区航空遥感成果展览会上,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发现:用遥感拍摄的景山公园园林像,酷似一尊闭目打坐的人像。景山公园是一座皇家御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位于故宫之北。以当时的“北为上”的观点来看,假若园林人像构思成立,此人一定在皇帝之上,这就非同一般了。


此人是谁?众说不一。在明、清两朝古籍中亦没有任何记载。是佛像?佛像是不长胡子的,可人像长了胡子;是玉帝或明太宗?他们又怎么允许人们在他们身上踏游;是水神?故宫御花园钦安殿中的水神玄武与之似乎相像,是偶然巧合吗?也有可能。


古铜镜透光之谜

上海博物馆收藏着两面透光镜,其中一面是西汉时的珍品,背面刻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铭文。当一束光线照射镜面而投影于墙壁上时,墙上的光亮圈内出现了铜镜背面的图案和文字,古人一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清代《金石索》中录有唐代透光镜一面,铭文曰“透光宝镜,仙传炼成”数字。后人注释:“迎日照之,八卦太极,光映素壁。”宋代《梦溪笔谈》中沈括记述:“世有透光镜,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在室壁上,了了分明。”为什么日光照着铜镜正面却反射出背面的花纹图字呢?沈括认为,透光效应的产生,是由于镜体厚薄不一而造成的,“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近年来,一些科技工作者对古代透光镜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凹凸不平的曲率差异仿制出了一种透光镜。但古代透光镜的透光现象乃是多种精湛绝妙的技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透光奥秘尚待科技工作者继续深入探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宗珍稀文物之谜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