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宁武关之战(宁武关战役:一场被夸大的战斗)

宁武关之战(宁武关战役:一场被夸大的战斗)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朝廷。2月份,李自成领大军发动西征,准备直捣明朝的都城北京,彻底终结大明王朝276年的国运。应该说,李自成先生的进军速度还是相当快的。李自成大军渡河之后,先破汾州,河曲、静乐,又攻太原,随后北上连续攻陷忻、代等地,直至宁武关城下。

明军骑兵。

《明史周遇吉传》中,把宁武关之战说得颇为详细“连数日,杀贼无算。会食尽援绝,退保宁武。贼亦踵至,大呼五日不降者屠其城。遇吉四面发大炮,杀贼万人,--且尽,外围转急。或请甘言绐之,遇吉怒曰:“若辈何怯邪。今能胜,一军皆忠义。即不支,缚我予贼。”于是设伏城内,出弱卒诱贼入城,亟下闸杀数千人。贼用砲攻城,圮复完者再,伤其四骁将。自成惧,欲退。其将曰:“我众百倍于彼,但用十攻一,番进,蔑不胜矣。”自成从之。前队死,后复继。官军力尽,城遂陷。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蝟,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城中士民感遇吉忠义,巷战杀贼,不可胜计。其舍中儿,先从遇吉出斗,死亡略荆夫人刘氏素勇健,率妇女数十人据山巅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毙一贼,贼不敢逼。纵火焚之,阖家尽死。”

明朝高级军官的装束。

哎呀,真是惨烈啊,又是开炮击杀大顺军上万人,又是巷战,周遇吉的老婆都参与了战斗,然后全家葬身于火海中,周遇吉本人被活捉之后被李自成军绑在竿头乱箭射杀,这还不解气,又“复脔其肉”

如果以明史的说法为准的话,那宁武关城内恐怕真的是鸡犬不留了“城中士民感遇吉忠义,巷战杀贼,不可胜计”如此惨烈的巷战过后,即使李自成不下令屠城,城内估计剩不下几个活口,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明朝的边军。

顺治年间有一个叫刘玉瓒的人到宁武关查访了当年的幸存者,感于周遇吉的忠义,写下了一篇《总镇周公墓表》,里面也有对于宁武关之战的描写:“及贼以二十万众围公也,公日夜指麾,炮铳之下,贼梯而上,夺其梯,穴地坠火,烧其穴,挽强纵炮,囊土补缺。城屡崩而复完,及东门之陷也,率众从城头返击贼于城内,死亡山积,兵民自相蹂躏而不复固也。缒城语贼以“誓守斩贼头,皆将令,无与民”,贼歆以官爵,胁以刀刃,骂不绝口。及公之死也,部下崔云、杨鼎勋、杨鼎枢,暨诸骁将大呼战于市,力竭乃死。妻诰封夫人刘氏,饮血誓死,率仆婢御于门、垣墉、户牖,贼尸相枕藉,矢尽乃赴火死。”

很明显,宁武关没有坚持多久就“兵民自相蹂躏而不复固也”,周遇吉也是条汉子,见城池已经守不住了,于是缒城而下,来到李自成的大营中,直截了当的告诉李自成:宁武关的抵抗是我下的令,不关城内百姓的事,意思就是要死就死我一个,你李自成不要屠城。然后周遇吉就被李自成处决了。

身着红色布面甲的明朝边军。

随后,李自成就进了城,城内周遇吉部将崔云、杨鼎勋、杨鼎枢以及周遇吉全家仍然拒绝投降,最后全部战死,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城中士民感遇吉忠义,巷战杀贼,不可胜计”,周遇吉出城到李自成大营中请死是想让全城军民活命,结果大清朝的史官大笔一挥直接把全城人都“写”死了。

乾隆《宁武府志》记载“贼初破宁武,亦不甚杀戮,旋引兵而东。明日,贼别部在城中者忽树蓝旗,遂肆戕虐,被祸有数千人,其伪总兵尤世禄所为也”也由此可见,宁武关并没有遭到李自成大军毁灭性的屠城,尤世禄之所以屠杀军民,主要是因为跟周遇吉结了仇,于是在城内屠杀军民泄愤。

明军。

但是我在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不只是明史,很多年代与宁武关之战相近的史料都记载了李自成大军屠杀宁武关。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这么理解,首先在明末的舆论上,李自成的名声确实很臭,这也很正常,毕竟进北京的是你李自成,逼迫崇祯皇帝自尽的也是你李自成,干掉崇祯实际上就把自己放在了风口浪尖之上,被人黑也是很正常的事。

普通步兵。

步兵和骑兵。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周遇吉呢?顾诚先生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中称周遇吉“十分顽固,驱使士卒据城抵抗,最后落得个兵败身死。正是由于周遇吉逆潮流而动,在一片倒戈声中敢于负隅顽抗”这种说法有些不太符合情理,最大的问题在于,顺潮流而动的姜壤、董学礼、唐通等降将在李自成兵败南逃之后,就又“顺潮流而动”把头发一剃,成了清朝的官军,投入了对于南明和大顺的作战,肆无忌惮地残害反抗清朝暴政的人民,而周遇吉在崇祯初年先和清军作战,后和李自成作战,在李自成大军猛攻之下敢于坚守城池,知道城池已经保不住的时候,主动出城请死以保一城平安,相比于那些极其擅长于“顺潮流而动”的人,我认为他就是一个值得铭记的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宁武关之战(宁武关战役:一场被夸大的战斗)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