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费卢杰之战(现代城市巷战怎么打?美军在费卢杰给出这种战法)

费卢杰之战(现代城市巷战怎么打?美军在费卢杰给出这种战法)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果问士兵最不喜欢什么方式的战争,相信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巷战。

在现代战争中,巷战可以说是最残酷的一种战法。

双方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短兵相接,对战完全没有章法可循,近距离“爆头”则是常有的事,场面血腥至极。

1994年,俄军与车臣武装在格罗兹尼展开巷战。

战后,无论胜方还是败者,都产生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用亲历者的话说:当一整座城市都在尖叫时,你还有听过比这更毛骨悚然、更撕心裂肺的哭诉吗?

当然,考虑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下降明显,因此很多人都想知道,遇到这种情况,美国佬是如何应对的呢。

而类似的战例还真有,那就是费卢杰之战。

2003年3月,美军入侵伊拉克,推翻了--政权。

战后,美国--机械地照搬了当年改造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将伊拉克原--的民事及军事领导人全部撤职。

然而,伊拉克的国情并不同于德国、日本。

美国--的鲁莽之举,导致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非常激烈的权力斗争。

这就有点像咱们的清末民初,清--垮台后,全国遍地草头王。

不管是哪路军阀的残兵败将,还是土匪流寇,只要手里有点武器装备,再拉帮结派凑几个人,就能自己占个山头当大王。

伊拉克的这些草头王,由于许多是拥萨反美的逊尼派武装。

如此一来,原以为战争已经结束的美国大兵们,便又陷入到了一场看不到对手的治安战之中。

而两次费卢杰战役,就是美军当时碰到的最极端的案例。

费卢杰位于巴格达以西约70公里处,是连接巴格达与约旦、叙利亚的重要交通枢纽。

2003年,费卢杰约30万人口,9成以上的居民是逊尼派--。

由于逊尼派占绝对多数,因此该地区一直是--的主要支持区。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英联军由南向北进攻,止步于巴格达,费卢杰因为不在美英联军的攻击轴线上,城市免遭战火荼毒。

美英联军进攻路线。

--政权倒台后,美军第82空降师一部进驻费卢杰。

与此同时,不少出生于费卢杰的复兴党高官逃回故乡,隐迹于市井。

对于这种现象,美军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这时候的美国--还没有长期经营伊拉克的打算,想着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扶持建立亲美政权,抓到--后,就班师回国,大肆庆祝一番。

也正因为如此,驻防于费卢杰的第82空降师,并没有控制整个市区,仅仅是指控了某些关键要点,比如提供水电的公共服务单位。

我们知道,美国早先对伊拉克的治理,吃相极其难堪。

具体可以参考之前的内容。

而美国一手扶持的伊拉克新--,也是腐败透顶,一点儿也不输--政权。

渐渐地,人们对美国人和新--产生了不满:这民国咋还不如大清呢?

见民众心生怨气,“基地”组织意识到,搞事的机会来了。

2003年4月28日,数百名费卢杰民众走上街头,在第82空降师驻扎的学校外,举行抗议活动。

就在美军士兵试图用广播公告驱散人群时,混迹在人群中的不明武装分子以抗议民众作掩护,开枪袭击美军。

美军遭到偷袭,当场还击,打死不少武装分子,但也打死了17名无辜群众。

就这样,“基地”组织的目的达到了。从这天开始,他们赢得了费卢杰当地人的支持。

后来,此类事件越来越频繁。

6月,一辆巡逻的美军悍马车被RPG袭击,导致1名士兵死亡。

11月,一架美军直升机在费卢杰郊区被地对空导弹击落,导致6名士兵丧生。

而次年的黑水公司事件,则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4年3月31日,4名黑水公司的美国雇员在费卢杰市区遭到大批叛乱分子的伏击,4人猝不及防,均被当场杀死。

伏击成功后,叛乱分子欢呼雀跃地将4名具尸体挂在一座桥上,暴尸于众。

当天,经媒体报道,该事件传遍全世界。

很多美国人看到这番景象,不由得想起了黑鹰坠落,想起当初在摩加迪沙被游街鞭尸的美国特种兵。

从军事角度而言,零零散散的恐怖袭击,改变不了什么。

所以事发后,前线美军多次建议决策层,不要大动干戈。

但因为当时正逢美国大选年,小布什需要通过强硬形象为自己争取选票。

因而在4月2日,也就是袭击发生的3天后,小布什匆匆批准“警惕决心”行动。

命令此时已接替第82空降师的陆战1师对费卢杰的反美武装采取严厉的惩罚,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给其他城市的反美势力做个榜样。

这场行动的负责人是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有着“疯狗”之称的詹姆斯·马蒂斯。

在美军中,马蒂斯是实战派,他参加过海湾战争,指挥过阿富汗战争,研究过两次格罗兹尼巷战,深知巷战的苦难。

于是,马蒂斯将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封锁、作战和战后处理。

为此,美军投入1.8万人对费卢杰周边城市实施佯攻,牵制外部敌人增援费卢杰。

完成封锁后,接下来就是作战。

我们先来看一下费卢杰市区的布局。

费卢杰位于幼发拉底河边,城区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

蜿蜒的幼发拉底河从城区西南角流过,河上有一南一北两座大桥。

北桥的桥头坐落着费卢杰的综合医院,南桥则与10号高速公路相连。

10号高速公路从东向西,穿城而过,将费卢杰分成南北两块区域。

名义上,北部以居民区为主,而南部则是工业区。

总体而言,费卢杰城区的布局比较混乱,街道密集狭窄,典型的住宅结构是被高墙包裹的两层房屋,前后各有小院,且具有多个出入口,房屋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条状街区。

这对于熟悉地形的防守者而言,城内的每一片街区,都是天然的巷战堡垒。

当年的车臣战争,情况与此类似,守军也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俄军第131摩步旅在突进格罗兹尼后,因为战术失误,坦克纵队的先导车和尾车被对手打翻而堵得动弹不得,整个车队成了对手的活靶子。

最终,该旅3000多名官兵,包括旅长在内,800多人阵亡,1000多人受伤,78人被俘,损失坦克20辆,损失步兵战车102辆。基本是全军覆没了。

马蒂斯研究过格罗兹尼巷战,考虑到费卢杰的地形对武装分子有利,他没有让士兵开着坦克,从一个方向长驱直入,而是将4个步兵营布置在城市的四角,目的是以区域压迫的方式,不断收缩包围圈。

另外在进攻中,马蒂斯还要求步兵始终充当扫荡的主力,不求快,但求稳。

坦克和两栖登陆装甲车的任务则是随步兵之后,在较安全的位置提供火力支援。

战斗打响后,陆战5团1营和陆战1团2营,首先发起进攻。

陆战5团1营从费卢杰东南角发起进攻,向难啃的舒哈达工业区推进。

陆战1团2营则从西北角发起进攻,向同样最难啃的约兰居民区推进。

配属于城市东北和西南方向的陆战4团3营和2团2营,暂时按兵不动。

马蒂斯之所以没有让四个营同时突击,是因为他想分散在城中的武装分子,驱赶到一条更为集中的轴线上,以便聚而歼之。

4月7日,经过三天扫荡,美军拿下市区四分之一区域,马蒂斯的战术初见成效。

不过,城内的武装分子也不是善茬。

这些人有极强的战斗信念,且拥有较高的战斗素养。

见正面迎战不是对手,武装分子组织起小规模、机动性极强的小队,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不断对美军进行骚扰。

他们经常“诱敌深入”,诱导美军落入伏击圈,然后发起突然袭击。

另外,武装分子也擅长利用舆论。

马蒂斯在战前部署时,忽视了位于费卢杰城西的综合医院的重要性,没有在发起战斗后,第一时间拿下医院。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不是马蒂斯粗心大意,更像是有意为之,为的是让在交火中被误伤的平民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但很显然,武装分子抓住这个漏洞,故意吸引美军在医院附近进行战斗。

可以想象一下,当缺胳膊断腿的平民被送进医院救治,而全球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了这血腥的一幕,后果会怎么样?

很显然,舆论会一边倒地倾向于反战。

费卢杰医院。

第一次费卢杰之战,本就是小布什为了选票而仓促发动的。

现在舆论抨击美军,影响了总统大选,小布什自然也就不想继续打了。

很快,白宫的停火命令便传到马蒂斯的手中,这令他大为恼火。

因为根据他的估算,可能最多三天,就能彻底击溃敌军,而现在收手,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但军令不可违,马蒂斯只好服从命令。随后以升官的方式,调离了一线。

第一次费卢杰之战,因为政治压力匆匆开局,最终又因为政治压力草草结束。向人们充分演绎了什么叫做“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

这场战役,美军有39人死亡,大约200名武装分子和约600名费卢杰平民被打死。

战后,费卢杰当地的部族首领向美军和伊拉克--提议,说可以把当地人组织起来,成立一支部队,赶走城里的武装分子。

这个提议,明面上有两个好处:。

一是可以减小美军的伤亡和美国--的舆论压力。

二是可以分化敌人。

美国--和伊拉克--都认为可行。

于是,由美军提供装备,后来又对美军倒戈一击的“费卢杰”旅,便这么诞生了。

2004年5月初,美军退出费卢杰。

城内的武装分子得到消息后,纷纷走上街头庆祝。

就在这时,搞笑的一幕出现了。“费卢杰”旅中的不少官兵,也加入了庆祝活动。

“费卢杰”旅,由前伊拉克--军和--时期的--官员组成。

这帮“兵”与美军不久前打击的“匪”,其实是穿一条裤子的关系。

第一次费卢杰战役后,武装分子举行庆祝活动。

后来,“费卢杰”旅又爆出丑闻。

该旅的副指挥官贾西姆·萨利夫少将,曾在--时期对什叶派--进行过屠杀。

为此,伊拉克--解除了萨利夫的职务。

萨利夫被解职后,旅长也跑了。

紧接着,有人发现“费卢杰”旅的士兵向城内武装分子倒卖枪支弹药,甚至有不少官兵直接携带美制装备,加入到了武装分子阵营。

到了2004年9月,“费卢杰”旅名存实亡,美国只得将这支组建不到5个月的伊拉克本土部队原地解散。

整整一个旅的装备几乎白送给了武装分子,这对士气的打击必然不小。

更糟的是,士气这玩意往往是此消彼长。

一方的士气降了,另一方就会随之大涨。

如此一来,费卢杰这座城市便成了伊拉克反美运动的象征,来自中东各地的武装分子纷纷赶来入伙。

2004年9月,美军情报人员向上级提交了一份报告。

报告中称,费卢杰城内的武装人员达到了4000人之多。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费卢杰化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简易--。汽修店则造起了自爆卡车。一些废弃的建筑和汽车被拉上引线,埋上--,变成了致命的--陷阱。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巨型堡垒。

另外,情报人员还怀疑,扎卡维也秘密潜入到了城中。

扎卡维是“基地”组织的三号人物的,被美国--悬赏2500万美元。

这么重要的人物如果真的藏身于费卢杰,那就太可怕了。

因为2005年1月,伊拉克即将迎来后--时代的首次大选。

而费卢杰距离巴格达仅70公里,如果武装分子想要搞事,开车一小时就能到。

鉴于形势恶化,美军和伊拉克--决定武力解决费卢杰城中的叛乱分子。

2004年10月13日,伊拉克临时--总理阿拉维勒令费卢杰叛乱武装交出扎卡维,否则将对费卢杰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事后证明,情报有误,扎卡维并不在费卢杰。

但当地武装分子不能认怂,懒得解释,一口回绝了伊拉克--。

随后,美、伊联军以此为借口,将费卢杰包围。

与突然爆发的第一次费卢杰之战不同,对于第二次费卢杰战役,双方都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反美武装分子这边,以当地众多--寺为聚集点,大量储备弹药和物资。

由于判断美军会像四月份一样,将主攻方向放在城市东南部的工业区,因此城内的大部分武装分子聚集在了城南,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层层--的防御体系。

而美军这边,则靠着强大的谍报系统,在战前摸清楚了城内的布防情况。

美军的情报,甚至详细到了哪栋楼内藏有--,哪间房子住着武装分子。

依托详细的情报,美军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代号“幻影愤怒”

行动之前,为了减小攻坚阻力,美军切断了城内的电力、供水。

同时,美--空投传单等手段,实施心理战,对城内居民进行劝离。若到期仍不离开的,则一律按照--处理。

在这种威逼利诱下,城内30万居民纷纷逃离,最后只剩约5万人滞留城中,其中包括各类武装人员约4000人。

在驱离居民的同时,美军对费卢杰外围据点还进行了四天四夜的“拔点”行动。

11月2日,美军战机空袭城南预定目标。

之后的三天,美军战机和海军陆战队对武装分子设在城东南和城东北部的指挥部、若干弹药库及若干据点,进行了精确打击。

11月6日,美军在城南发起佯攻,这使得城内的武装分子进一步产生误判,认定城南就是美军的主攻方向。

美军真正的地面攻势从11月7日开始,这一天的炮火尤为猛烈,从早上7点开始,一连轰了12个小时。直到晚上,美军的先锋小队才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开始行动。

这一次,美军吸取教训,首先对费卢杰医院发起突袭。

由于城内的电力已经被切断。配备夜视仪的美军,很轻松就拿下了费卢杰医院。

拿下医院后,美军突击部队又顺便夺取了幼发拉底河上的两座大桥。

至此,英军在费卢杰城东布下--,城南有骑兵第1师第2旅和伊拉克--军,城北则是美军的主攻部队。反美武装被彻底包围,插翅难飞。

参加这次行动的部队,总计约1.5万人。

其中美军1.2万。除了陆战队,还有骑一师和陆军第一步兵师。

伊拉克和英国分别派出2500人和850人助战。

第一次费卢杰战役时,伊拉克--其实也派兵参战了。

但伊军士气低落,临战之前,大量士兵临阵脱逃。没办法,美军只好独自行动。

11月8日,为了迷惑城内武装分子,美军又在城北和城西发动了两次佯攻。

这两次佯攻,让城内的武装分子蒙圈了。彻底摸不清美军的主攻方向。

当天晚上19时整,美军第1团级战斗队和第7团级战斗队在装甲车辆的掩护下,越过费卢杰北郊的铁路线,对城市西北角的约兰居民区和东北角的哈德拉--寺发起攻击。

美军的战斗队形从西向东分别为:陆战1团3营、陆战5团3营、骑兵7团2营、陆战8团1营、陆战3团1营、步兵2团2营。

其中,骑7团2营和步2团2营为开路先锋。

在美军身后,紧跟着的是5个伊拉克步兵营。

再后面是民政部队和海军工程兵,他们的任务是恢复秩序和清扫道路。

进攻发起位置。

面对美军的推进,聚集在约兰区和哈德拉--寺的武装分子依旧是老战法。

他们在主要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并安设了大量的--和简易--,以延缓坦克的前进,并分成若干独立的作战小组,试图利用地形优势,不断变换位置,与美军展开游击战。

但美军这次没有给他们闪转腾挪的机会。

战斗开始后仅10分钟,美军工程兵便突破了武装分子设置的第一道障碍。

见外围防线被轻松突破,武装分子以4~12人为一小队,躲在经过加固的房屋内或屋顶上,用--、--和迫击炮向美军射击。

但由于没有夜视装备,武装分子在夜间很难对美军构成真正威胁。

而美军则出动推土机和挖掘机,清理前进道路上的路障。

路障清除后,在坦克、步兵战车、武装直升机眼以及各式火炮的全力掩护下,步兵逐房进行搜索清剿。

为了减小伤亡,美军步兵采取非接触性作战,即一旦遭到--,便迅速后撤,然后召唤后方火力支援,对目标进行定点清除。

在地形复杂,不适合轰炸的地方,美军则召唤--手,清除敢于露头的敌军。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1980年代,曾认为坦克不适合在城市巷战中作战。

但在第二次费卢杰战役期间,坦克发挥了大作用。

美军将坦克连拆成“6+8”模式,即6辆坦克掩护一个步兵营,8辆掩护另一个步兵营。

每2辆坦克为一组,掩护一个配属步兵战车和AAV-7型两栖装甲车的步兵连。同时还配属一台D-9型装甲推土机,负责为步兵推除围墙街垒等障碍。

战斗中,为了避免被悬挂在门上和墙上的诡弹杀伤,美军通常都会先用坦克推倒房屋的墙壁,然后步兵再冲入进行搜查。

随着美军深入城市核心区,武装分子打着打着,渐渐意识到,自己貌似上当了。

于是,驻守在费卢杰南部的部分武装分子开始调头回援。

但美军在战前,已经用远程侦察监测系统对费卢杰实施了24小时无死角侦查。

武装分子只要走到大街上,远程侦察监测系统立即就会提供坐标,引导重火力实施炮火覆盖。

11月11日,两个团级战斗群在城内会师,美军完成了对费卢杰北部地区的控制。

这时候,城内的武装分子意识到,冒头就会被打,于是他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躲在房子里,等到美军进屋,然后再“贴身肉搏”,抹平火力上的劣势。

可是,游击战的精髓在于“游”,而不是“击”一旦你自己不动了,并且装备又差,那结果就只能是丧命。

11月12日晚上,费卢杰城中大规模聚集的武装分子或被击溃,或被消灭,美军随即展开“扫残”行动。

在向费卢杰城南推进过程中,美军打死约600名反美武装人员,自己也付出了伤178人、死18人的代价。

11月13日,美军集中兵力,占领武装分子在城南的最后一个据点。被围困在一座--寺里的300多名反美武装人员最终投降。

战后的费卢杰街头。

11月16日,美军宣布完全占领费卢杰。

此后的一个月,零星战斗时有发生。

由于武装分子中,很多是原“费卢杰”旅的士兵,有伊拉克军的军装,这些人便冒充友军,对美军发起自杀式袭击。

一开始,这种偷袭打法对美军造成了不小麻烦。

但美国人也是向来不讲武德,只要感觉有危险,就先给一枪再说。管他是不是友军。

从2004年11月7日开始,到12月23日,零星抵抗全部结束。美军在第二次费卢杰战役中,总计阵亡83人阵亡,600多人受伤。

参加战斗的伊拉克部队,6人阵亡,55人受伤。

武装分子原本希望复制1994年俄罗斯格罗兹尼的成功战例,但在费卢杰,他们却没有能够如愿。

据估算,费卢杰城内的4000多名叛乱武装分子,约2000人死亡,另有1200人被俘。

两次费卢杰之战,虽然美军的伤亡都不算太大。

但考虑到美军在人数和技术上,都占有极大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真实反映了现代城市巷战的艰难和残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费卢杰之战(现代城市巷战怎么打?美军在费卢杰给出这种战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