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当阳之战(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真的错了吗?学者:没做错,陆逊太厉害)

当阳之战(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真的错了吗?学者:没做错,陆逊太厉害)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夷陵,就是如今宜昌三门峡一带,东连远安县、当阳,西邻秭归县、兴山,南抵枝江、长阳,北与保康接壤,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中间是长江,两侧则连山绵延,在这种地方行军,连营扎寨本身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公元221年7月,刘备倾国之兵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时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长久以来,刘备“七百里连营”一直遭到批评,学者认为这一决定是造成惨败的最大原因。坐山观虎斗的曹丕也认为刘备犯了大错,。

“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呼?”真的如此?不是刘备愿意这样,实则迫不得已。前面提到,夷陵一带本身就道路狭窄,中间是还是河道,沿途必须要派兵驻守,掩护撤退同时保证粮草运输。

从永安到夷陵都是三峡地区,沿途是沿着长江布局的狭长栈道,即使出夷陵峡口到猇亭一带,依然是沿江的狭长地区,其他地区则是绵延不绝的高山、原始森林。到了400多年后的唐朝,这里的交通情况依旧没有改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最好的说明。

郦道元在《三峡》中这样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分,不见曦月。”据《三国志·陆逊传》、《资治通鉴》中记载,蜀军人数约5万人,当时蜀汉和吴国国界线大概在巫山附近。

陆逊通过敌我兵力、士气等对比情况,认为吴军应该暂时避开蜀军锋芒。陆逊的决定得到孙权认可,于是吴军一路东撤,最终撤到了夷道、猇亭一带。

在这里,陆逊来了个坚壁不出,甘愿把西边数百里的狭长地带让给刘备,“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陆逊这招非常奏效,长江沿线正值一年中最炎热季节,蜀军求战不得,苦不堪言,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陆逊来了个火攻,连烧七百里,刘备惨败而回,落了个病死白帝城的下场。可能有人会疑问,刘备为何不用水军?不是刘备不愿意用,实乃迫不得已。当关羽丢了荆州后,刘备的水军之力不复存在,益州水军战斗力又很差,水路只能作为备选,东吴水军天下闻名,一旦是作为主力顺江而下,后果不堪设想。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刘备“连营七百里”实乃无奈之举。在笔者看来,刘备排兵布阵没有问题,奈何陆逊抓住了刘备侧翼的薄弱点,以点带面,一举击溃蜀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当阳之战(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真的错了吗?学者:没做错,陆逊太厉害)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