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战役 > 武汉会战顽强抗击日军 “咸宁”号炮舰捐躯战场

武汉会战顽强抗击日军 “咸宁”号炮舰捐躯战场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咸宁”号英姿


被水雷炸毁的日舰


布设水雷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一度曾设想扩充海军。1928年冬,海军江南造船所为国民党海军制造第一艘军舰——“咸宁”号浅水炮舰。咸宁舰造价国币80万元,由于湖北曾出资协助建造,故以该省之地名咸宁为本舰命名。然而,咸宁舰服役不到10年,于1938年7月1日在抗击日寇中,英勇抗敌为国捐躯。

民国第一舰“咸宁”号

“‘咸宁’舰者为中华民国17年来第一次建造之舰,又为中国海军江南造船所所自造……其舰虽小,而其奋往之精神是非小也……”这是“咸宁”舰下水仪式后的第二天,上海出版的《申报》发表的社论。

1927年4月5日,国民政府任命杨树庄(1882—1934年,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国民党海军上将)为海军总司令。次年2月13日,杨树庄提交了一份名为《整顿海军办法》的提案。

在提案中,杨树庄首先表达对海军现状的忧心忡忡,继而提出了3项海军建设急务,主要内容为:请求建造10艘在长江使用的浅水炮舰,建造在外海使用的3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两艘潜艇、1艘飞机母舰、两艘布雷舰等新舰,以及请求加大海军人才的培养投入力度。

得到国民政府明确表态支持海军建设后仅仅一周,1928年2月21日,杨树庄在前一年的年末早已酝酿就绪的新式长江炮舰的计划,就在刚由南京政府海军接管不久的海军江南造船所内成为现实。新舰铺设龙骨,正式开工建造,成为南京政府成立后,中央海军订造的第一艘新军舰。

杨树庄向江南造船所提出的设计新式长江炮舰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总工程师叶在馥(1888—1957年,广东番禺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川江轮设计的奠基人)的肩上。叶在馥为南京政府海军描绘的新式长江炮舰,是一艘排水量与此前江南造船所为美国海军建造的川江炮舰相近的军舰,不过在设计上独具匠心、颇有新意。

江南造船所编号为532号的这艘新军舰,后来被南京政府海军命名为“咸宁”。其命名缘由一语双关,既是报答为该舰建造筹资有功的长江中游城市咸宁,同时还有“四方安宁”的语意。“咸宁”舰的排水量只有区区418吨,定位是行驶在长江中游以下的长江炮舰,正是杨树庄向南京政府的提案中建议建造的浅水长江炮舰一类。

叶在馥的设计总体而言可称佳作,完成之后,海军对此没有任何挑剔之处,立即予以认可,旋后投入建造施工,由海军少将李世甲驻江南造船所监造,至1928年盛夏,“咸宁”舰的船体建造顺利竣工完成。

试航服役意义非凡

清朝灭亡以后,欧美各国因为中国内战对中国实行海军禁售政策,加上内战连绵,中国海军建设基本停顿,船厂功能退化,设备残损,更给中国海军雪上加霜。不要说增加舰艇,连清朝已经向丹麦购买的飞鸿号巡洋舰都因为尾款没有着落,不得不就地出售。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百废待兴,海军部部长陈绍宽提出了建设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106艘战舰的新海军计划,从而开始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

已经基本中止建造战舰二十年,还能否赶上世界先进的造船水平呢?海军方面的担忧是非常明显的。

然而,中国的造船和设计人士,没有辜负这个短暂的"黄金时期",1927年第一艘新式炮舰咸宁号下水,证明其性能完全赶上了世界同级舰艇的水平,这给了海军方面极大的信心。除巡洋舰方面因为水上飞机和鱼雷技术的发展,第一艘宁海号不得不从日本获得技术支援以外,这一阶段海军依靠江南造船厂自行建造了一批相当优秀的海军战舰,成为中国海军后来的骨干。

1928年8月16日午后,从上海老城厢西门通向黄埔江边高昌庙海军司令部和海军江南造船所的道路上,四处悬旗结彩、人潮涌动。沿路张贴着“‘咸宁’下水是海军的新建设”“巩固海防、恢复海权”等标语。

下午2时,专程从南京赶来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以及各界闻人都来参加下水仪式,仪式由海军总司令杨树庄致辞主持。准备工作就绪后,江南造船所的工人立刻抽去支撑在舰体两侧的木撑,“咸宁”号舰体顺着下水滑道立即冲向黄浦江,宣告下水问世。

1928年11月27日,装备整齐的“咸宁”号首先在海军江南造船所码头旁引燃锅炉,测试蒸汽机的工作情况。12月9日上午10时,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亲自登上“咸宁”号,监督从高昌庙江南造船所码头出发,开往闵行进行试航,至下午1时返回高昌庙码头,首度航试宣告成功。1929年元旦,“咸宁”舰在上海正式成军入役,编入海军第二舰队,首任舰长曾冠瀛,全舰编制军官15名、士兵77名。

英勇抗战为国捐躯

1938年5月徐州陷落后,日军因在豫东受到黄泛区的制约,无法施展兵力,遂改变战略,调集主力沿津浦路南下,集中在长江—线,西攻武汉。

日本海军为配合攻势,在突破江阴封锁线后,将部分舰艇开入长江,以第11战队、第1、第11水雷队等部组成扬子江部队,实施溯江西上进击武汉的计划。为了保卫武汉,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武汉会战的作战计划。海军的任务是,破坏长江下游航运,配合陆军固守马当要塞,在鄱阳湖以东迎战日军,阻止敌溯江向九江集中,并在长江沿线各要点节节抵抗。

1938年6月30日,为了保卫国民政府大本营所在的武汉,中国海军组织舰船在江西九江、湖口一带航道应急布设水雷,防范日本军舰窜入。

在布雷的大军中,从主力军舰到木船,甚至有渔船,咸宁号和民生号排水量大,一次可以布置几十枚水雷,咸宁号和民生号成为布雷的主力!

然而,代价也是明显的。一些军舰不可避免的会被日本空军击沉击伤。6月开始,咸宁号和民生号在江西九江湖口一带紧急布雷,阻挡逼近的日本舰队。

6月中旬,海军军舰在湖口日军可能登陆的水域,前后布雷1300多枚,在田家镇水域也布置1500多枚水雷。日本舰队在登陆期间,多次触雷。

6月22日,日本军舰利华号触雷沉没,舰上搭载的大量海军陆战队员也一同完蛋。日军资料记载,从6月29日开始突破马当要塞阻塞线,溯江而上仅仅80海里到九江。这短短的路上,前后扫雷590多枚,多艘军舰中雷沉没或者损伤。其中,甚至连负责扫雷的日本军舰也难以幸免!

7月1日清晨5时,完成了布雷工作的“咸宁”舰由时任舰长薛家声指挥,从九江北港布雷点返航,驶往田家镇,途中在徐家湾灯标附近遇到“长宁”号炮艇,遂结队同行。

上午8时45分,航行途中的“咸宁”、“长宁”上空突然出现7架日本飞机,当即向“咸宁”、“长宁”投弹袭击。虽然慑于“咸宁”号凶猛的防空火力,加之自身战术不精,日机投弹均未命中。但是“咸宁”舰体材质为软钢,没有额外的装甲防护,日机投下的炸弹在江水中爆炸后,一些飞散的破片轻易击穿了“咸宁”的舰体,立即引起猛烈进水。同时水手长住舱、士兵舱等处因中弹燃起大火。

“咸宁”舰舰长薛家声一面指挥救火、防空,一面努力驾驶军舰继续向前行。中午11时30分,16架日机寻踪而至,到达武穴上空对“咸宁”号实施猛烈轰炸。由于“咸宁”舰本已重伤,加之舰上官兵伤亡已近三分之二,缺员甚多,排水量仅仅几百吨的“咸宁”号招架无力,舰体直接中弹,与靠泊在一起的码头趸船同时沉入江中。

最终,“咸宁”号炮舰这艘南京政府时代的国造第一舰,未能看到国家安宁的时代到来,英勇地捐躯在了卫国的战场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武汉会战顽强抗击日军 “咸宁”号炮舰捐躯战场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