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战役 > 中国军队发动八一三淞沪抗战内幕

中国军队发动八一三淞沪抗战内幕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淞沪战场德式装备的中国炮兵

七七事变发生后,北方战场战事的不断扩大暴露了日军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的企图。国民政府统帅部不得不面对现实,确认现在已不再是谈论是战是和的时候,而是面临着必须打以及怎样打的抉择。

1937年7月11日至8月12日,在南京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公馆举行的国民政府军事长官联席会议,研究抗日战略和军事部署。中共领袖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与会,国共将领达成了初步共识,决定要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在对日作战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抵抗力。


淞沪战场中国通信兵

当时,在中国北方,平津一带对日前哨地区在原西北军将领宋哲元及其29军的控制下,山西归“阎老西”的晋军,山东归原西北军叛将韩复榘所控,南京政府均感鞭长莫及。七七事变发生后,正在山东乐陵老家度假的宋哲元仍想维持他在蒋日中间地带的“生存”,他拒绝了南京军令部次长熊斌带来的中央军支援部队,让他们停留在保定,不许再北进。这使南京政府大感在北方抗战力不从心。事实正如南京方面所料,在日本关东军利用与宋哲元谈判得到的缓兵之机,如蝼蚁般蜂拥入关之后,为显示“和平诚意”而下令打开北平城门,自行拆除作战工事的宋哲元,当然抵抗不住日军的进攻,虽有29军官兵的拼死抵抗,平津仍然很快失守了。

南京政府有鉴于此,只能开始设法在江南谋划抗战大计。蒋介石在下令进行外交交涉的同时,又命令军队保卫国土、抵抗侵略。当时中国统帅部认为:华北是一大平原,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及大兵团活动,并距日方东北补给基地较近,附近又有冀东等伪组织活动,所以形势于我不利。如果全面开战,我方应充分利用在淞沪间既设国防工事,在此投入重兵用以牵制敌人兵力,保卫政治、经济中心,同时还可能使日军触犯列强在华利益引起国际干预。一旦上海开战,应争取迅速歼灭上海日军,封锁海洋。如战事不利,则可退守苏福国防线打持久战,借以待机请列强调停战事,阻止日军侵略。

根据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的《淞沪停战协定》,当时上海驻有日本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1937年7月华北开战时,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正在台湾指挥演习,闻讯后他即赶赴上海召集了“特别警备会议”,为与陆军抢夺侵华头功,命令准备开战。7月16日,长谷川清向海军军令部提出报告称,有必要在上海、南京一带发动战争,“如果局限战域,则有利于敌方兵力之集中,深恐将使我方作战困难。为制中国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最要着”,但东京方面对此一直没有回复。对于中国的东南地区,日本虽然垂涎已久,但是由于当时战争集中在华北,在开战之时,日方并无在上海作战的具体计划。但是,在上海的日本海军的挑战,打乱了东京当局的侵华战略计划。

中国方面在长江三角地区抗日的战略设计,由来已久。自一·二八事变以后,国民政府意识到日军如再由上海入侵,将轻易威胁国都南京,故对宁沪杭腹地的防御计划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自1931年起,国民政府开始在这一地区构筑国防战备设施。经过数年的努力,花费了100多万元资财,修成了三道国防作战线——沪杭线、苏福线与锡澄线。到1937年,全部工程已基本完成。

早在1936年,张治中就向蒋介石建议,划分全国为若干防区,以宁沪为核心着手准备抗日工作。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京沪警备区司令(八一三后改为第三战区,冯玉祥、顾祝同任正、副司令)。张治中上任后,在陆军军官学校内设立了一个“高级教官室”,专门主持制订“京沪分区”防御计划及实施,后迁往苏州留园办公,改名为“军校野营办事处”,陆续对沪宁间各重要地区进行了具体调查,对防御作战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他还主持了5个师规模的演习,模拟阻击日军登陆。

按照一·二八事变后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只驻有中方一个保安总团的兵力。为防备不测,张治中提议派一加强旅伪装成保安队进驻上海虹桥机场地区,建议得以实施。

8月9日,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与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为挑起事端,驾车冲击虹桥机场,被机场保安队当场击毙。“虹桥机场事件”成为八一三事变的导火索。此后,日本开始向上海增兵。“司令长官决心增强海军兵力,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部队进入上海”。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的兵力从原来的3000余人猛增为1.2万余人,从长江开入黄浦江的日舰亦达29艘,而东京方面也“在10日的阁议上……答应准备派遣陆军部队”。日方利用外交谈判拖延时间,从各地调派了3个师团的陆军赶运上海。

“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中国方面立即决定了开战措施与大战计划。8月1日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张司令官治中率八十七、八十八师于今晚向预定之围攻线挺进,准备对淞沪围攻。”8月13日深夜,蒋介石下令张治中所部发动总攻击,意图实现“赶敌下海封锁海岸拒敌登陆”的作战计划。同时,决定将第五十六师主力、第五十七师等部向前推进。同时,各地中国军队源源不断开赴上海战场。张治中所率领的参加过一二八战役的部队士气高昂,进入南翔指挥所的一些士兵甚至拒绝下车,要求径直开赴前线参战。

8月13日上午9时许,在部分日军士兵首先越过对峙线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奉命发起全面攻势,揭开了淞沪百日大战的序幕。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天赋之自卫权”。18日,蒋介石派陈诚、熊式辉赴沪视察战况,20日返回南京。陈诚向蒋汇报说:“敌对南口势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故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扑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事以牵制之。”蒋对此表示:“一定打!”陈诚又说:“若打,须向上海增兵。”蒋即派陈诚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率部赴沪增援。至此淞沪大战再次升级。

战役最后,中方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由主动变为被动,在坚守上海3个月,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杀伤后,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观上讲,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军力都比不过日方,暂时的局部失败在所难免。从具体战役指挥上看,中国方面在如此狭窄的江南水网地带共计投入了70万重兵与强大的敌人开展拼消耗的阵地战,使主力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违背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此外,中方作战指挥系统叠床架屋、层次繁多,加之最高统帅蒋介石受政治外交因素的影响,朝令夕改,甚至插手一团一营的调动部署,使前线指挥官无所适从,特别是疏忽了战场侧翼的防范,使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成功,包抄守军,最终导致战线瓦解溃败。而日本方面虽然战前在上海没有进行大战的计划,但在开战后随着战事扩大而倾全力参战,上海方面逐步成为其主战场。日本逐步增兵最终达75个师之多,并乘胜攻击并占领了南京。日本政府内阁的决策也相应地由“在上海附近以击退敌人胜利结束战局”升级为“放弃不扩大方针”,最后成为“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由于上海不断“扩大作战”的需要,日军从本土、台湾、朝鲜、中国东北抽调了大批援军参战,最后从华北战场抽出了主力部队。据档案记载,在11月上海战事结束时,日本在华北战场总兵力为7个师团,而在上海已多达9个师团,上海已经成为中日主战场。侵华日军主力由此被中国人牵往华中,解除了中国历史上外族入侵往往由北方南压,使守军后退无路,最后只有蹈海而亡的致命威胁。从此,日本侵略者一步步溯江而上,由东向西仰攻,落入了中国全民族持久抗战的汪洋大海。不论中国人战前有无这种明确的设计,历史事实就是这样呈现在后人面前。

国民政府发动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目的,在战术上是以积极的攻势清除日军驻沪部队,封锁海洋,保卫首都安全。据史料判断,也有某种吸引华北日军分兵南下的战略意图,最后在客观上也达到了这一目的。这就是中国军队发动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历史真相。

(作者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8月14日 总第2647期 第四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国军队发动八一三淞沪抗战内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