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路南地区的抗日斗争

路南地区的抗日斗争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七·七”事变后,武清境内北宁铁路以南地区很快沦为敌占区。日伪把石各庄以北到北宁铁路沿线南侧一带村庄划为七区,把二光村、六道口村以南到王庆坨一带村庄划为八区,实行乡、保、甲行政管理和联庄会、自卫团军事统治。

1938年初,魏大光在堂二里一带组织抗日武装——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二十七支队(简称二十七支队),共产党派地下党员王同安等到堂二里参加这支抗日部队,由魏大光任司令员。二十七支队组成后,魏大光带一部分部队进入武清县大范口、六道口、汊沽港、二光、渔坝口一带村庄,宣传抗日,号召爱国青年参军参战,并收缴联庄会、自卫团枪支。当地许多热血青年响应号召,拿起武器,投军抗日。此后,二十七支队先后在双口、六道口、王庆坨等地不断袭击日伪军。是年3月,由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北上先锋队来武清开展抗日活动,并争取日伪武清县七区联合自卫团团长张哈飞(张翰臣)率部反正。5月,人民自卫军北上先锋队司令部派张国珍来武清县邵七堤、周立营一带组织抗日武装,很快发展到70余人,编为八路军3纵队独立第1支队15大队(亦称武清县便衣队),由张国珍任大队长,张秀山(武清县周立营人)任副大队长。10月25日,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东部抗日武装反复进行扫荡,在武清县路南地区活动的抗日武装,先后转移到任丘、雄县一带打游击。

1939年2月,张翰臣叛变,当上了日伪武清县防共联合自卫团大队长,与汉奸柳世平(即柳小五)分别组成“张队”和“柳队”,在武清、安次两县交界地带与抗日军民对抗,并乘机讨伐了不愿归顺日伪的“暂3团”(团长李子纲),武清路南地区又沦为日伪占领区。

1944年9月,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进入反攻阶段。冀中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武清县工作委员会,将9分区24团1连改编为武清县大队。12月,县大队和工委干部进村开展工作,建立堡垒村和两面政权。

1945年4月,中共武清县工委改组为中共武清县委,并建立三、四区突击组,起用原二十七支队回乡人员,配合县委敌工部开始向现在武清县界内的大范口等村侦察联络、建立关系。驻守武清路南地区的伪军强令群众沿旧武清边界由邵七堤经八里桥、后辛庄、定子务、西肖庄、六道口、大刘堡、牛角、东沽港、王二淀至渔坝口,深挖“惠民壕”(群众称为“毁民壕”),将旧武清县界内村庄圈起来,妄图用封锁沟阻挡八路军进攻和防范县、区干部活动。是年7月,八路军冀中军区配合全国大反攻,发动大清河北战役。13日攻克胜芳,消灭伪军一个中队,把驻在那里的柳世平保安第1大队赶回杨村。14日,冀中军区24团攻克得胜口,俘伪军百余人。15日,24团、38区队和武清县大队,攻克杨芬港,俘自卫团70余人。18日, 24团、38区队、肃宁县大队和武清县大队突破“毁民壕”,进入武清界内,在黄花店以南地区活动,平掉“毁民壕”,摧毁了各伪大乡,破坏了日伪修筑的“警备路”和电话线,拔除了王二淀、东沽港、大范口、大刘堡、六道口、西肖庄、石各庄、八里桥等据点,迫使路南地区的日伪军和自卫团收缩到王庆坨、黄花店两个孤立据点之内。县、区干部及分区工作团进入路南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村政权,发展党组织,并在王庆坨一带建立了武清县三区,在汊沽港、石各庄一带建立了四区,在黄花店一带建立了五区。7月下旬,日寇驻黄花店的一个小队窜出,妄图到后辛庄讨伐,38区队获悉后伏击日寇,击毙日寇十余人,缴长短枪十余支,残敌逃回黄花店。8月上旬,38区队一个营,又袭击北宁铁路小营桥岗楼,击毙日寇5人,俘4人,缴枪9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下旬,驻武清县主力部队和县大队将王庆坨、黄花店两据点包围。9月1日,突破王庆坨外围防线,将伪军逼进伪军大队部院内。9月2日,迫使县保安队第4大队长刘阔然率部投降,缴轻机枪6挺,迫击炮2门,长短枪480余支。伪军第3大队长张翰臣听到王庆坨据点已被攻克,于9月3日夜弃城逃到杨村。至此,武清县路南地区全部解放,成立了民主政权(时称武清县政府),军民同欢,共庆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路南地区的抗日斗争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