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抗战之前国军的军事备战(二)

抗战之前国军的军事备战(二)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果摊开来说,恐怕三天三夜,写上几十万字也说不完,这里就单从武器装备来说说吧。

  打仗不能赤手空拳,必须靠枪靠炮。国军当时的武器装备情况来说,可以说是差到惊人瞠目解释的地步。

  当时国军的武器装备一是缺,二是差,三是乱。

  缺就是部队缺乏最基本的武器。

  即使以装备最好的中央军来说,武器也是不足的。国府在抗战前曾经大量整军备战。1934年底,蒋介石根据塞克特将军和法尔肯豪森将军的计划,国军在战前全力整编60个新式师,努力将它们的战斗力提到到略逊于日军乙种师团的水平。但截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军只勉强完成35个调整师与24个整理师的计划。另外还对东北军10个师、广东军10个师、川康军26个师及9个独立旅进行小幅度的调整和补充。

  其中所谓的调整师就是将现有部队进行武器补充和军事整训,所以战斗力增加有限,优点是花费较少,补充的武器装备也较少。

  整理师则是根据之前建立的德械师的样式,重新对部门进行编组和整训。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脱胎换骨,所以整理师战斗力增加较多,缺点是花费较大,编组时间也较长。

  实际由于整军时间太短(原本定于1938年底完成60个师的整编工作),自产武器无法满足需要,外购的德式武器也没有全部到货(开战以后,德国在日本的压力下逐步取消了军事合同),最终这60个师中只有3个德械师和1个中央教导总队基本达到了赛特可将军关于轻步兵的要求,其他50多个师的由于装备不全,训练有限,尚且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这60个师的战斗力也比日军乙级师团差了一大截,至少重武器方面无法相比。,

  不过它们相比整编之前的战斗力来说,各师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这些部队都是抗战初期的国军作战主力!

  整军前经过统计,这60个师要完成整编,仅仅步枪就需要至少55万支!而国府在当时倾全国之力,七拼八凑也只搜集到59万支各种型号步枪。

  这批步枪中,还要除去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质量太差,制式太古怪无法提供弹药的约15万支。

  实际上光是整编这60个师的步枪,就有多达11万支的巨额缺口。按照国府当时的兵工生产能力,补充这批步枪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二年的时间。

  其中战前最后一次整编20个师时,仍然发现缺少大量装备。这20个师共缺少步枪1万2000枝,轻机枪108挺,重机枪612挺,迫击炮120门。

  而当时最精锐的中央军德械88师,全师也只有4000多支步枪,70多挺重机枪。换句话说,这20个师缺少的装备可以至少装备3个师,这种缺额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整编过后的主力部队尚且如此,还没有来得及整编部队也就不用说了。

  抗战前贵州军阀的部队中,有一部分士兵还居然是手持大刀长矛作战的,最多身上背几个手榴弹,这种士兵在贵州叫做徒手兵。这样的部队,能打仗吗?

  而抗战中的几十万川军武器装备也是极为缺乏,就比如台儿庄作战的川军,他们出川以后连步枪和手榴弹也是严重不足,一些新兵都是赤手空拳的。川军知道没有武器就无法和武装到牙齿的川军对抗。为了和日军作战,他们甚至被迫在山西抢劫了阎锡山的军火库,把山西王差点气死。

  台儿庄作战的川军武器也是极少的,比如著名藤县保卫战中。川军122师如果不是战前李宗仁急调1节火车车厢的手榴弹交给王铭章师长,恐怕连1天也受不住,更不要说守3天了。他们的对手日军第10师团坦克,重炮,飞机应有尽有,川军连步枪数量都不足,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的对手。

  差就是装备质量差。

  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骑兵在30年代使用的武器居然是九响毛瑟。这种枪也就是M1871/84式毛瑟连珠步枪,居然是德国前身普鲁士在1884年装备的!该枪使用的是落后的平头步枪弹,口径也高达11毫米(20世纪步枪口径均在10毫米以下),并不算20世纪的现代步枪,是标准的老古董,在西方是要进博物馆的。

  九响毛瑟是清政府购在清末买的,到了半个世纪后还能打响,本身就是奇迹。

  而29军也就是西北军在长城会战和日军对抗时,因为装备差到了极点,步枪五花八门,连刺刀数量都不足,被迫找到当地铁匠,迅速打了一些大刀片应急。这也就是长城一线西北军大刀片克制日军刺刀的由来。

  实际上以大刀对付刺刀并不有利,因为战场上都是一寸长一寸强,三八式步枪加上刺刀长一米多。而大刀能有多长?一米长就顶天了,再长就舞不动了。

  而且刺刀轻便,尖锐,加上刺杀使用力量不大,用刺刀的士兵耗费的力气不多,一般体力弱的士兵也可以熟练使用。所谓刺死砍伤,刺中敌人非死即伤。

  而大刀重量很大,需要一定臂力才可以使用。而且往往砍中敌人不容易致死,大部分是致伤的。

  用大刀对刺刀,实际是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必须首先躲过日军的第一次打击,然后才能反击。实战中不会存在像武侠电影里面来回打几十招的情况,往往就是1,2招就有人死伤,分出胜负。所以,如果训练程度相同的西北军士兵使用大刀对付日本士兵,其实是相当不利的,很难获胜!

  而数量多达数十万的川军,他们装备的步枪也很差。川军的步枪大部分是国产和本省仿造的汉阳造步枪,也就是M 1888步枪。这种枪也是清政府在清末从德国获得资料和机器后仿造生产的。汉阳兵工厂仿造的汉阳造的质量算是很好,但由于该枪设计时间过早,该枪在二战中已经属于落后武器。

  而川军的自己仿造汉阳造不但受到技术老旧的拖累,制造出来的质量更是差劲。由于由于使用时间太长或是因为本省仿造水平低劣,很多川造毛瑟步枪在200米外就打不准,有些枪更是用了几十年,连膛线都基本被磨光,子弹出膛不走直线。

  乱就是国内武器种类繁多!

  仅仅步枪有超过10个国家20多款,包括德意日英美法苏等世界主要列强,甚至包括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经解体的奥匈帝国和小国比利时,堪称万国武器博览会。

  云南的滇军装备大量的法国勒贝尔1886步枪,该省傍边的广西省则装备相当一批日式三八式步枪,河北察哈尔的29军装备当年苏联援助给冯玉祥的M1891莫辛纳干步枪,东北军则装备一批捷克进口的毛瑟98/22式步枪。

  这些军阀还算是控制一省到几个省的强大军阀,装备的步枪尚算当时列强的主要装备。

  至于割据地方的小军阀的装备就更杂了,一些是通过中间商七转八折的外购来的,一些是通过奸商走私来的,一些则是自己土制作坊制造的,更有一些是通过抢劫其他军阀得来的,比如杨虎城起家的时候就曾经抢劫了甘肃军阀一批军火,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力量。这种五花八门的武器来源渠道,自然造成制式的混乱和武器质量的差劲。小军阀由于没什么钱,又没什么关系,基本能够搞到什么枪就用什么枪。所以部队里面的步枪从奥匈帝国制造的老文物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最初是清末袁世凯连北洋新军时候购买的),到日本30式步枪(日本38式步枪的前身,1897年定型,也是清末袁世凯购买的),英国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一战之前英国人卖给他们的代理人直系军阀的,因为弹药缺乏,大部分枪械已经被丢弃),甚至还有美国雷鸣登公司的十三太保连珠步枪这种世界稀缺品(1860年前后定型的发射手枪子弹的连发不强,类似于大名鼎鼎的斯宾塞弹仓枪,当时在美国已经绝迹)什么都有。

  而地方自产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门,让人惊叹。四川有些小军阀的自制步枪是70,80年以前的单打一,也就是一次装弹一枚,开枪以后必须再次装弹。

  另外一些川军,比如大名鼎鼎傻儿师长范绍增,由于是从土匪改编,长枪不方便携带爬山抢劫,制式短枪又搞不到,就将步枪锯断使用,这也就是著名的半截子。

  还有一些土军阀部队里面,经常使用一种外表看起来像手枪,实际是民间土制的手枪撅把子。撅把子貌似手枪实际结构则完全不同。它一次只能装填一发子弹,退弹时候还要像猎枪那样将枪身掰开。这种土质手枪有的发射手枪弹,有的则发射步枪弹。有的有膛线,多数则是滑膛结构,只能在5到10米的近距离内使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自制的撅把子,抗战中大量敌后民兵甚至游击队都使用这种简陋的自制武器。在敌后活动往往要短枪,因为长枪极容易暴露,但制式手枪极少,也就只能用这种自制手枪,可以看到这种枪极为粗糙。下面的民兵还装备着土制步枪!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地方部队如此,中央军在抗战前的步枪也没有统一,有大量老式的汉阳造步枪,元年式步枪(仿造德式M1904毛瑟步枪),新式的中正式79步枪,进口的捷克式Vz.24步枪,毛瑟M1924型步枪。以第六十九师为例,该师所用的步、马枪中,汉阳兵工厂所造的占60%,巩县兵工厂所造的占14%,德国造的占10%,其余杂枪则占16%。该师部分枪械因为不适用标准的7.92毫米毛瑟子弹,所以弹药已经无法补充。战斗时候基本就是用少量的库存,一旦库存用完,这些枪械就只能丢掉。

  轻武器如此,重武器更是千奇百怪。由于1919年美国为推动和平解决中国内战,联合西方各国对中国武器与军火禁运。于是自1919 年开始直至1929年长达十年之久,导致中国这段时间无法大规模采购武器,依靠走私只能进口轻武器和极少量的重武器。

  重武器基本都是零星从各国买来,日本,德国,奥地利,英国,美国,法国等十几个无所不有,还有本国兵工厂的仿制品和改进品,种类之繁多,样式之混乱,足以让世界上最资深的武器鉴别专家也大吃一惊。

  在抗战前,国内大口径火炮主要为瑞典博福斯75mm火炮,日本三八式75mm野炮,德国克虏伯75毫米野炮,150毫米榴弹炮,法国75毫米山炮,苏式76毫米野炮等等。

  大家看着上面的描述似乎觉得很好玩,其实这些东西足以让任何一个将领大声哭出来。

  这样武器组成的部队对付比自己要弱的敌人问题不大,但实际上无法同比自己强的敌人作战。

  武器缺乏,就等同战斗力的缺乏。在二战时期的战争中,对武器的要求已经非常高。没有足够的轻重武器的一支10万人部队完全可以被一支装备精良的1万的部队打得稀烂。

  当年的利比里亚,英国50个殖民地军警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就轻松打退了5000多非洲祖鲁武士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其中3000多人,自己毫发无伤。

  苏德战争的基辅战役,苏联投入80万人,德军投入50万人,人数上苏联占很大优势,但双方武器和战术上差异则很大。最终苏军损失70万人,而德军仅仅损失15万人,苏军43个师被歼灭,西南方面军基本全军覆没。

  这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靠人头多就可以打赢的了。

  武器质量差就导致战斗力的虚弱。打个比方来说,抛去重武器不谈,同样是装备1万支步枪的国军和日军,数据上两军好像差不多,实际质量上则差远了。这样战斗中由于国军武器质量差劲,实际上仅仅相当于日军的3000,5000人,必究必须出动数倍日军的部队才能够和他们对抗。

  武器乱,就意味着后勤补给的巨大压力。这么多种武器,坏了以后怎么修,损耗了怎么补充,弹药又怎么维持?台儿庄战役中有川军,桂军,滇军,西北军,中央军联合作战。这边滇军缺乏弹药了,想从傍边的桂军处调一些,却发现自己用的法制8毫米子弹,而桂军用的是三八式6.5毫米弹药。没有办法,滇军只好向中央申请补充,但送到的却又是毛瑟7.92毫米弹药。结果怎么样呢?就是滇军没有弹药,只能千里迢迢从云南送到前线,因为全国只有云南有这种子弹的生产工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战之前国军的军事备战(二)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