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人物 > 人物访谈--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

人物访谈--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03年 7月25日,“中国考古”网站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

本网:刘所长,李铁映院长提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要建一批世界一流研究所,对于这点请问您有什么构想?

刘所长:李铁映院长提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要建一批世界一流研究所,人文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强项,考古学在人文科学中又属于“显学”。考古研究所理所当然要努力争取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创建的世界一流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要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就要把研究所办成中国和世界研究中国考古学的中心。


关于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问题,我的初步构想是:约在5年时间之内,研究所要有3-5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考古学家,要有10名左右居于国内考古学界权威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要有20-30名的中国考古学学科骨干,要有一支百人左右组成的中国考古学的“国家队”。


研究所要有一批传世之作,3-5年要有一批名著、名刊问世,其中名著主要包括一批重要的考古学专刊(如《桂林甑皮岩遗址发掘报告》、《兴隆洼遗址发掘报告》、《陶寺墓地发掘报告》、《偃师商城遗址发掘报告》、《汉长安城桂宫遗址发掘报告》、《汉魏洛阳城“三雍”遗址发掘报告》、《隋唐长安城佛寺遗址发掘报告》、《隋唐洛阳城遗址发掘报告》等)、一批大型的学科综合性研究著作(如九卷本《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者论著丛书》等),一批学科基础性工具书(如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文物学科》、《考古学方法》等)和资料书(如40卷本《殷周金文文献集成》等);继续办好中国考古学的权威性刊物《考古》、《考古学报》,使我所最近创办的中国唯一的英语考古刊物《中国考古学》,成为世界考古学界研究中国考古学的核心刊物。


加强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约用5年时间使其达到世界上同类中心、实验室的先进水平;争取3-5年之内,在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年代学等方面,取得一批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用3年左右时间,使我所信息技术在考古学的应用,处于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达到国际上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建设好一批田野考古工作基地,在广西、河南灵宝、山西晋南陶寺、河南偃师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安阳殷墟(及洹北商城)、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河北邺城、隋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遗址等,选定一些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遗址,最大限度地将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田野考古工作,进行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发掘,通过大量、重要的新资料的发现,促进“新学问”产生,推动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一流研究所离不开一流的管理,研究所的改革要走在前面。改革的目的是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有利于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建设;改革的原则是科研管理机制“活而不死”、“活而不乱”;改革的重点是强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


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要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从考古学研究方面来看,我们已经做到“请进来”、“走出去”。但是田野考古方面,我们只做到“请进来”,更重要的“走出去”还有许许多多工作要做。我们研究所要办成世界一流研究所,不但要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还要成为世界考古学界研究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考古学的重要力量,从而进入世界考古学的重要学术研究领域并取得相应的学术地位。我们近期要通过国际合作,力争尽早实现在中亚、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开展国际性多边或国家间双边田野考古合作发掘。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尽早参加诸如西亚、北非、地中海一带、中南美洲等地古代世界著名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而努力。

 
本网:请问您参加或主持过那些重大考古发掘?

刘所长:20世纪70年代我参加并主持了秦咸阳城遗址的调查和勘探,秦咸阳宫第一号、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20世纪70年代我参加并主持了汉唐帝陵(西汉十一陵、唐十八陵)的调查、勘探。80年代初我又参加并主持了西汉太上皇陵的调查、勘探与试掘,主持了秦汉栎阳故城遗址的调查、勘探和发掘。1982年-1984年,参加并主持了西汉宣帝杜陵的调查、勘探,发掘了杜陵陵园东阙门、北阙门,杜陵寝园、寝殿、便殿,王皇后陵园东阙门、寝殿,杜陵陪葬坑。1985年以来参加并主持了汉长安城遗址调查、勘探,发掘了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少府遗址、西南角楼遗址和桂宫遗址,发掘了北宫南部西汉陶窑遗址(砖瓦窑)、西市遗址附近的制陶(陶俑窑、砖瓦窑等)、冶铸(铸范窑等)和铸币遗址。 


本网:请问您最近进行和关注的课题、项目或学术问题? 

刘所长:最近我主持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A类)《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参加并与李毓芳共同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B类)《汉长安城桂宫遗址发掘报告》;主持多卷本《中国考古学》的编著;作为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文物学科》主编,主持编写工作。


目前我比较关注的学术问题是中国考古学的特点、考古学研究中的认识论、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论、不同考古学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文明形成(即国家出现)与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历史时期王朝更迭与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学科局限性等。 


本网:能问您一下您有什么爱好吗? 

刘所长:我的业余爱好或兴趣是参加跑步、游泳等体育活动。我在大学读书时就养成每天跑步的习惯,夏天天气太热,就去颐和园昆明池游泳。工作以后,几十年每天跑步坚持不断。有条件的话,夏天就去游泳。平时在家整理资料、查找文献、核对文稿时,也听些音乐。 


本网:您能对青年学者说几句话吗? 

刘所长:中国考古学学科要发展必须后继有人,年龄大的学者和青年学者都必须认识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于前者要乐观地面对未来,对于后者要意识到时代的重任在肩。从事考古学研究首先要有兴趣,不能仅仅把考古学当成“工作”去做,要把它作为“兴趣”去追求、作为“事业”去拼搏。这样“工作”的时间长短、“条件”的好坏、“待遇”的高低对青年考古学者的负面影响就会大大降低,青年学者科研积极主动性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青年考古学者在考古学研究领域,要海阔天空地想,要脚踏实地地干。在考古学研究中,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怀疑”是学科发展的基础。科学的“怀疑”是科学“假设”的前提,科学的“怀疑”、“假设”都要以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论为基础。

本网:谢谢刘所长!

 


      附:刘庆柱先生简介

    刘庆柱,男,汉族。1943年生于天津市。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汉唐研究室主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学位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考古》和《考古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和《中国考古学年鉴》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考古・文物学科主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已出版考古学专刊、专著、论文集7部,论文数十篇。

   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

   主要代表作专著和论文集有:《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长安春秋》(人民出版社,1988年)、《汉杜陵陵园遗址》(科学出版社,1993年)、《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汉长安城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其中《汉长安城未央宫》,2000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物访谈--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