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人物 > 秦阿房宫遗址考古及其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秦阿房宫遗址考古及其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刘庆柱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刘庆柱先生考察阿房宫前殿北墙顶部护瓦倒塌堆积

    记者:刘先生,请问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对阿房宫及其历史是怎样描述和记载的,今天的学术界对它有着怎样的认识。
    刘先生:阿房宫、秦始皇陵、长城和直道,被历史学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其中尤其是阿房宫更为历代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所关注。
    关于秦阿房宫的历史文献记载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为数不少。“史圣”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施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作为政治家的贾山,在其与汉文帝谈治乱之道时的秦阿房宫,已是 “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处焉。”(《汉书•贾山传》)其后,南北朝时期的《三辅黄图》中,阿房宫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其载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不仅如此,阿房宫的宫门都是“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磁石门,乃阿房北阙门也。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止,以示神,亦曰却胡门。”(著名的郦道元《水经注》亦有基本相同的记载)到了唐代大文学家杜牧《阿房宫赋》中的阿房宫更是“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连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詹牙高琢。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近现代一些学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阿房宫前殿遗址附近 “命名”并“认定”所谓阿房宫的“磁石门”遗址、“秦始皇上天台”遗址、“烽火台”遗址等。

    记者:我们围绕阿房宫的考古发掘工作情况如何,有哪些重要发现。
    刘先生:阿房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赵家堡、聚家庄一带,这里属于西安市西郊的城乡结合部。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1954年,在“第一个国家五年计划”期间,西安市是当时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地区之一,国家和陕西省、西安市就将阿房宫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纳入西安市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遗址范围之内及其附近地区没有安排基本建设项目。1956年阿房宫遗址被地方政府列为“陕西省名胜古迹”,196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划定了包括“秦始皇上天台”、“磁石门”、“烽火台”遗址在内的10.89平方公里的阿房宫遗址范围。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作为西安市近郊的阿房宫遗址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空前的巨大挑战,农民大规模拆平房建楼房、当地人口的急遽增加、宅基地的迅速扩大、土葬墓地大面积扩展、乡镇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的大量用地等,这些活动使阿房宫遗址及其附近地区的文物保护面临着异常严峻的挑战。为了对举世闻名的阿房宫遗址进行有效的、及时的保护,通过田野考古尽快究明阿房宫遗址范围、基本形制,已成为文物保护的科学前提。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于2002年10 月组建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展了阿房宫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2002年10月至今,阿房宫考古工作队相继调查、勘探、试掘和发掘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秦始皇上天台”遗址、“烽火台”遗址、“磁石门”遗址等。
    经考古勘探、试掘,阿房宫前殿夯土基址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厚12米。在以上基址与汉代文化层之间未发现秦代砖瓦等建筑遗存堆积,更未发现“火烧”遗迹。至于阿房宫前殿遗址以东500米的“秦始皇上天台”遗址、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2000米的“磁石门”遗址和阿房宫前殿遗址西南1200米的“烽火台”遗址,均为战国时代中晚期的宫馆一类建筑遗址。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即阿房宫)渭南上林苑中。”上林苑修建于战国时代中晚期,是秦国都城咸阳城附近的“国家公园”。上述阿房宫遗址保护范围之中所谓的阿房宫“秦始皇上天台”、“磁石门”、“烽火台”等遗址,实际就是“渭南上林苑”中的一部分建筑遗址。

    记者:这些考古发现改变了哪些历史的记忆。
    刘先生:几年来的阿房宫遗址考古工作说明,当年的阿房宫前殿建筑只构筑了规模庞大的建筑基址,地面之上的主体建筑并未实施。也正因为当年阿房宫前殿仅仅营筑的是前殿基址,所以“火烧阿房宫”也就无从谈起,“一片焦土”自然也就无处可寻了!至于现在还有的学者提出,“前殿阿房”虽未建成,但是“阿房宫”及其附属宫室还是有的。其实这种推断、假设,是不符合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规律的。因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一般是宫城先于郭城建设,宫城之中大朝正殿先于其它宫室建设。阿房宫遗址考古工作也说明,过去所划定的所谓阿房宫遗址范围及其之中的“秦始皇上天台”、“磁石门”、“烽火台”等建筑遗址,不过是秦上林苑遗址一部分。
    关于阿房宫遗址考古发现所做出的结论,即阿房宫前殿没建成,阿房宫更没有建成,至于“火烧阿房宫”之说也是子虚乌有。这在社会上、学术界均引起巨大反响。有人说这与古代文献记载是不一致的,其实严肃的历史学著作对此记载十分清楚的,如司马迁在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明确指出:“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名名之。”在秦帝国覆灭前夕,秦二世为了恢复因修建秦始皇陵而停工的阿房宫工程,在秦王朝最高统治集团之中存在着严重分歧,丞相去疾、李斯和将军冯劫因主张停建阿房宫工程,或丧命、或成为阶下囚。阿房宫工程虽然恢复了,但是很快秦帝国就灭亡了,阿房宫也就成为一个没有完成的工程。因此,班固《汉书•五行志》记载:秦二世“复起阿房,未成而亡。”
    既然历史文献关于阿房宫问题有着明确的记载,那么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还是认为阿房宫被项羽烧毁了?我想由于秦始皇大兴土木的暴政繁刑,导致了强大秦帝国的迅速灭亡,这早已成为历史的定论。秦始皇大兴土木项目很多,阿房宫是其中之一,阿房宫建筑越恢弘,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越深重,使社会的矛盾越激化,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越深刻。历史学家对秦帝国、秦始皇的历史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在历史资料的使用上,不能因为结论的正确而忽视历史资料自身的科学性;更不能为了强化结论的说服力,而使用“放大的”甚或“夸大的”历史资料。文学与史学不同,尽管阿房宫没有被火烧,也没有建成,但是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仍然是一篇光照寰宇的文学名著;但是作为历史科学作品,关于项羽焚毁阿房宫的说法则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并及时吸收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纠正各种不全面、不准确的东西,还历史以原貌。

    记者:秦阿房宫考古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哪些启示意义。
    刘先生:阿房宫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使我们认识到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考古新资料的不断发现中、多学科结合新方法的不断应用中、学科理论的不断创新中,学科自身在不断的纠正不正确、不准确的“人类记忆”判断中发展的。作为近代科学发展出来的考古学,使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记忆”的恢复,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都产生了全新的飞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多学科结合开展的阿房宫遗址考古工作,通过对遗址的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究明了遗址堆积文化内涵和保存现状,从而得出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阿房前殿建筑基址,因为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未来得及营建,作为土木建筑的宫殿建筑也就不存在大火烧毁的问题。

相关链接:秦阿房宫遗址发掘与研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秦阿房宫遗址考古及其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微信扫码分享